该文基于“县域—家庭”匹配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分维度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呈现出“享受型>发展型>生存型”的特征,且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该文提出了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策略,以及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等政策建议。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由弯孢菌属(Curvularia)引起,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会使玉米光合作用受阻、植物生长受限,进而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该研究以玉米弯孢菌感病型自交系黄早四、昌7-2和抗病型自交系齐319、沈137为供试材料,通过克隆技术成功获得AMC1基因,该基因参与控制植物的免疫反应强度。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早四、昌7-2、齐319和沈137克隆得到的AMC1基因包含1056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51个蛋白质,其中ORF区存在58处突变,蛋白质序列存在18个差异。4种材料中的蛋白质均属于无跨膜结构的亲水性蛋白且无信号肽,包含了2个保守结构域,属于Peptidase_C14超级家族和zf-LSD1超级家族。
该文基于2013—202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乡村旅游能够通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3条路径促进农民增收,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路径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为防控延边烟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开展病原菌种类鉴定及抗病种质筛选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并进一步采用玉米粒菌体接种法对24份烟草种质进行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65株。其中,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39株,占60.00%;茄病镰刀菌(Fs.olani)18株,占27.69%;其他种类镰刀菌8株,占12.31%。筛选出中抗种质3份、中感种质11份、感病种质10份。延边烟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主要为尖孢镰刀菌,其次为茄病镰刀菌;玉米粒菌体接种法可以用于苗期烟草种质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抗性研究。
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透明性等特点,对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该文深入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用中的机遇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推进思路。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包括生产可溯源需求、消费信息互动需求和政府监管需求等,但同时也存在数据安全、智能合约、数据扩展以及法规与标准支持等客观现实问题。据此,该文提出多主体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促进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融合以及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等建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具有较强耐旱性、抗逆性且体积小巧的观赏多肉植物日益受到青睐,已成为消费者重要的观赏盆栽选择。该研究旨在系统调查吉林省延边地区花卉企业、各大花卉市场和零售花店中常见多肉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等。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常见的观赏多肉植物有20科59属142种15变种5亚种7变型种41栽培种2杂交种,总计212个分类群。其中,微小型植株最多,有106个分类群,占总数的50.00%;大型植株最少,有18个分类群,占总数的8.49%。植株颜色最多的为绿色系,有87个分类群,占总数的41.04%;其次是红色系,有62个分类群,占总数的29.25%;最少的是蓝色系和紫色系,分别有4个和2个分类群,占总数的1.89%和0.94%。这说明延边地区具有较丰富的多肉植物种类可供消费者选择。
该研究以辽宁省“辽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基础,探究人际传播、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活动推广对农产品品牌力的影响。经构建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发现不同传播方式对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影响有差异,且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可显著提升品牌力。该研究还提出基于目标和受众的传播组合优化建议,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该文基于2013—2024年中国A股涉农上市企业样本,实证考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对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直接促进涉农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缓解涉农企业的融资约束并稳定供应链关系;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机制和供应链关系稳定机制间接促进涉农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瘤胃发酵是反刍动物能量供应的核心,但其营养物质转化效率易受添加剂影响。该试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牛磺酸在中精粗比日粮条件下对瘤胃发酵效果的影响。为此进行两个试验:1)体外产气试验在中精粗比日粮200mg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5、3.0、6.0、12.0、18.0、24.0mg的牛磺酸,试验结果表明,T3、T4、T5和T6组的48h产气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处理组的氨态氮(NH_3-N)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体外消化率试验在中精粗比日粮1g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5、7.0、14.0、28.0、42.0、56.0mg的牛磺酸,试验结果表明,T6组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T5和T6组的体外粗蛋白降解率(in vitro 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IVCPD)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综上所述,体外产气试验中添加12.0~24.0mg牛磺酸的综合发酵效果最好,体外消化率试验中添加28.0~56.0mg牛磺酸能明显提升对营养物质的降解效果。
该研究旨在探究犬真菌性皮肤病外用药物的疗效,以期为防治犬真菌性皮肤病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将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家宠物医院收集的80例犬真菌性皮肤病病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为A组(稀葡萄糖酸氯己定治疗组),B组(盐酸特比萘芬治疗组),C组(中药治疗组),对照D组(生理盐水组),在治疗过程中每2周对患病犬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诊断方面,伍德氏灯检测确诊率为70%,拔毛镜检确诊率为84.8%,皮肤刮片染色镜检确诊率为88.6%,实验室检测确诊率为90.5%;在治疗方面,A组治愈率为55%,B组治愈率为85%,C组治愈率为75%,D组治愈率为5%。因此,对于犬真菌性皮肤病,实验室检测准确率最高;盐酸特比萘芬组治疗效果最好,随时间推移其治愈效果愈发明显。